德化堂建於清道光17年(1873年),為目前齋教龍華派僅存的兩座廟堂之一,主祀觀世音菩薩。自從安平化善堂沒落後,德化堂便逐漸取代成為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。

德化堂和其他傳統齋堂一樣採用民居造形,原為三進兩廂的四合院傳統建築,日據時期因開闢道路,多次翻修,現為二進兩廂的三合院形式。大門為凹壽形式,門神彩繪四大天王,椅手持法器,喻「風調雨順」,後方拜殿現已改為講堂使用,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兩尊,除了原有的觀音像外,另一尊為德善堂所有;觀音像右側為本派祖師羅祖塑像,案前陳祀分別代表羅、應、姚三位祖師的「三公椅」三張。堂中匾額、楹連很多,如︰清同治5年(1866年)台澎兵備道丁曰建所題「惠普群生」及清道光丁亥年(1827年)的「觀自在」。

齋教龍華派創立於明成化年間(約西元15世紀),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台灣。在形式上,龍華派最接近佛教,人數也最多。
德化堂建於清道光17年(1873年),為目前齋教龍華派僅存的兩座廟堂之一,主祀觀世音菩薩。自從安平化善堂沒落後,德化堂便逐漸取代成為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。

德化堂和其他傳統齋堂一樣採用民居造形,原為三進兩廂的四合院傳統建築,日據時期因開闢道路,多次翻修,現為二進兩廂的三合院形式。大門為凹壽形式,門神彩繪四大天王,椅手持法器,喻「風調雨順」,後方拜殿現已改為講堂使用,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兩尊,除了原有的觀音像外,另一尊為德善堂所有;觀音像右側為本派祖師羅祖塑像,案前陳祀分別代表羅、應、姚三位祖師的「三公椅」三張。堂中匾額、楹連很多,如︰清同治5年(1866年)台澎兵備道丁曰建所題「惠普群生」及清道光丁亥年(1827年)的「觀自在」。

齋教龍華派創立於明成化年間(約西元15世紀),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台灣。在形式上,龍華派最接近佛教,人數也最多。
上一頁下一頁
  • _MG_6686.JPG

    _MG_6686

  • _MG_6688.JPG

    _MG_6688

  • _MG_6690.JPG

    _MG_6690

  • _MG_6694.JPG

    _MG_6694

  • _MG_6699.JPG

    _MG_6699

  • _MG_6700.JPG

    _MG_6700

  • _MG_6703.JPG

    _MG_6703

  • _MG_6709.JPG

    _MG_6709

  • _MG_6711.JPG

    _MG_6711

  • _MG_6713.JPG

    _MG_6713

  • _MG_6715.JPG

    _MG_6715

  • _MG_6716.JPG

    _MG_6716

  • _MG_6719.JPG

    _MG_6719

  • _MG_6721.JPG

    _MG_6721

  • _MG_6724.JPG

    _MG_6724

  • _MG_6740.JPG

    _MG_6740

  • _MG_6741.JPG

    _MG_6741

  • _MG_6742.JPG

    _MG_6742

  • _MG_6745.JPG

    _MG_6745

  • _MG_6749.JPG

    _MG_6749

上一頁下一頁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其他選項

相片最新留言

此相簿內的相片目前沒有留言

相簿列表資訊

最新上傳:
2010/10/26
全站分類:
攝影寫真
本日人氣:
0
累積人氣:
0